
子宮的求救信號
許多女性可能都有過非經期異常出血的經驗,例如經期提前或延後、經血量明顯增多,甚至停經後仍有出血的情況。這些現象看似無害,但其實可能是多種婦科疾病的早期警訊,包括子宮息肉、子宮內膜增生、子宮肌腺症和子宮肌瘤等。
若要了解異常出血的原因,必須進一步接受專業檢查,這樣才能針對問題進行正確處理。其中,子宮息肉是這些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,發生率高達20%,值得特別關注。
什麼是子宮息肉?
子宮息肉是子宮內膜局部增生形成的小型組織突起,數量和大小因人而異。有些女性可能只有一個息肉,而另一些則可能出現多個,尺寸從不足半公分到數公分不等。息肉的發生與年齡無關,即使停經後的女性也有可能罹患。
子宮息肉的種類
子宮息肉的病因
子宮息肉是由子宮內膜局部異常增生形成的小型良性組織突起,可能由多種內外因綜合作用引起。
增加子宮息肉風險的因素:
- 荷爾蒙失衡:過多的雌激素刺激會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生,形成息肉。
- 慢性炎症:長期的子宮內膜炎症可能促進組織增生。
- 激素療法:接受雌激素補充或長期使用荷爾蒙避孕藥的女性風險較高。
- 肥胖與代謝異常:肥胖會增加體內雌激素水平,導致息肉形成。
- 子宮損傷:如流產手術或子宮內手術可能引發局部增生。
子宮息肉的成因與高危族群
子宮息肉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,以下是常見的高危族群:
- 30-60歲女性,尤其是40-50歲發生率最高。
- 有子宮息肉病史者,復發風險較高。
-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,因荷爾蒙失調增加息肉形成機率。
- 子宮內膜炎患者,慢性炎症可能促進息肉增生。
- 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女性,尤其長期使用雌激素者。
- 肥胖或內分泌失調,BMI>30的女性風險較高。
子宮息肉會自然消失嗎?會影響懷孕嗎?
子宮息肉形成後通常不會自行消失,但有少數可能隨著月經剝落而排出。然而,大多數息肉會持續存在,需要透過檢查來監控。
如果息肉無症狀且不影響生活,醫師通常建議定期觀察即可,不需立即處理。但對於有生育需求的女性,息肉可能成為懷孕的阻礙。無論是自然受孕還是試管嬰兒,息肉都可能影響受精卵著床,降低懷孕成功率。若息肉引起異常出血或阻礙生育,通常建議進行手術切除。
子宮息肉的症狀與檢查方式
子宮息肉多數無明顯症狀,因此不易發現。然而,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:

不規則陰道出血
如果你在非經期時有出血的情況,或是性交後發現有少量血跡,這可能是息肉引起的。此外,偶爾出現帶血的分泌物也需要引起注意。

月經量異常增多
經血量比平時多很多,經期變得更長,甚至有血塊出現,可能是因為息肉阻礙了子宮的正常排出功能。

骨盆壓迫感或不適
如果你感到骨盆部位隱隱的不舒服,或者有一種「下墜感」,特別是息肉變大時,這可能是因為它壓迫到了周圍組織。

不孕或反覆流產
息肉可能會影響受精卵在子宮內的著床,降低懷孕成功率,或是在懷孕期間影響胎兒發育,增加流產的可能。

經血中有異常分泌物
息肉表面可能因為血管破裂或感染,導致經血中混有血性或膿性的分泌物。
檢查方式:
需要治療嗎?什麼情況下需要手術?
大多數子宮息肉屬於良性病變,若無明顯症狀,可選擇定期觀察即可。然而,以下情況需要考慮進一步處理:
- 息肉引發異常出血或影響生活品質。
- 息肉阻礙受孕或影響試管嬰兒成功率。
- 息肉檢查疑似惡性病變(機率約為1-3%)。
手術切除通常透過子宮鏡進行微創操作,恢復時間短,且副作用少。
如何預防子宮息肉?
保持健康體重
控制BMI,減少荷爾蒙波動。
定期婦科檢查
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超音波檢查。
積極治療慢性炎症
避免子宮內膜長期發炎
荷爾蒙補充療法需謹慎
在使用前諮詢醫師,並定期追蹤。